網絡造“癥”盛行,莫讓癥狀標簽給我們套上枷鎖 世界聚看點
來源:紅網     時間:2023-06-02 13:55:44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年來,網絡上層出不窮地出現了各種“××癥”,這些所謂的癥狀標簽不斷增加,讓人們不免感到一些憂心和困惑。這種癥狀的命名都是關于生活的一些衍生詞匯,早已超出了真正意義上癥狀的含義,所以這些癥狀存在的意義究竟為何?

最近有很多人表示自己不敢精致出門,害怕別人的目光注視,這又被總結成“精致羞恥癥”。這與之前的“××焦慮癥”“網絡孤獨癥”“文字討好癥”“社交恐懼癥”等出現的方式如出一轍,許多社交網絡和媒體在對此大肆宣傳后,我們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一些心理和行為與此對號,哪怕只有一部分是它的“癥狀”。

各種癥狀標簽的出現讓很多人“確診”,焦慮也從此應運而生。首先,這種術語的出現就是對應著我們生活當中可能都會做過的各種小事,被媒體或者是一些時尚品牌總結概述出了一種沒出現過的衍生術語,而這種術語的出現可能會引起我們對自己的身體、心理和社交表現產生無端的焦慮和不安,也可能會加劇社會上的不理解與隔閡,例如就有網友評論道“先治治自己的自作多情癥吧”。把所有行為都病態化過后,其實可能會導致我們失去對自己以及生活的認同。

網絡既制造癥狀標簽,又拒絕癥狀標簽,同一個事件兩次流量。每當有新的癥狀出現的時候,總會掀起一波熱潮,在話題討論熱度相對持平過后,一些“拒絕××癥”逐漸發聲。如此看來,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實都是為了引起大眾共鳴并博取一波好評流量。我們總是在被網絡推著走,以為自己掌握了最前端的信息,其實,是網絡在強迫著讓我們接受到這些碎片化又易引發討論的熱點。

不要讓癥狀標簽給我們套上枷鎖,不要讓真正的問題被掩蓋。每個人都是獨樹一幟的存在,焦慮只會讓自己自我消耗,我們要尊重個體化差異,不能被標簽所網絡化,更不要以標簽為做事情的“擋箭牌”。當我們的注意力都在“××癥”上時,可能會忽略掉更為重要的問題,比如心理健康以及整個社會環境對個體的影響,我們應該更加關心其溯源并解決自己及社會的問題。

被醫學承認并納入治療的癥狀才是應該被重視的,網絡上的“××癥”可能只是一些流量的噱頭,不必濫用這類癥狀標簽,不必把自己歸為多病患者,在一些特定情況下來幫助自己或者他人才是真正的解決問題之道。(何昌?。?/p>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