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延所得稅資產怎么計算出來的_遞延所得稅 世界快播
來源:互聯網     時間:2023-04-21 16:58:36


(相關資料圖)

1、會計和稅法在確認企所得稅時,會產生一個暫時性差異,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固定資產折舊)來說明吧: 會計確認的折舊費:第1年30萬,第二年20萬,第三年10萬; 稅法與尋的折舊費:第1年20萬,第二年20萬,第三年20萬; 可以看出,會計和稅法確認的折舊費,總額是相當的,都是60萬,如果企業未扣除折舊費的利潤為100萬,那么在會計上,扣除折舊后的利潤就是100-30=70,所得稅(25%)就是17.5萬;但是,稅法確認的折舊只有20萬,那么所得稅(25%)就應該是(100-20)×25%=20萬:稅法比會計多確認2.5萬元的所得稅,這個應該怎么處理呢?用遞延稅款科目調節: 第一年 借:所得稅費用 (100-30)×25%=17.5萬 ←從會計 遞延所得稅資產 20-17.5=2.5萬 ←差額,倒擠的 貸:銀行存款 (100-20)×25%=20萬 ←從稅法 第二年: 借:所得稅費用 (100-20)×25%=20萬 ←從會計 貸:銀行存款 (100-20)×25%=20萬 ←從稅法 第三年: 借:所得稅費用 (100-10)×25%=22.5萬 ←從會計 貸:銀行存款 (100-20)×25%=20萬 ←從稅法 遞延所得稅資產 22.5-20=2.5萬 ←差額,倒擠的 這樣,三年下來,遞延所得稅資產科目就平了;其實,上面的分錄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 第一年 借:所得稅費用 (100-30)×25%=17.5萬 ←從會計 其他存款-稅務局 20-17.5=2.5萬 ←差額,倒擠的 貸:銀行存款 (100-20)×25%=20萬 ←從稅法 第二年: 借:所得稅費用 (100-20)×25%=20萬 ←從會計 貸:銀行存款 (100-20)×25%=20萬 ←從稅法 第三年: 借:所得稅費用 (100-10)×25%=22.5萬 ←從會計 貸:銀行存款 (100-20)×25%=20萬 ←從稅法 其他存款-稅務局 22.5-20=2.5萬 ←差額,倒擠的 可以看出,“遞延所得稅資產”是一筆資產,就好像一筆存款,這比存款是存在稅務局的,可以用作抵扣稅款的;同理,“遞延所得稅負債”也是一種負債,是應付稅務局的。

2、 遞延所得稅資產是當前會計上不應確認但是稅法要求確認的稅款,這筆錢當期交了,但是不應該計入當期費用,應予遞延在以后再計入費用。

3、遞延所得稅負債是當前會計上應確認但是稅法暫不要求確認的稅款,這筆錢當期未交,但仍應該計入當期費用,以后再實際繳出去。

4、會計分錄有問題 確認或計提時: 借:所得稅費用 遞延所得稅資產 貸:應交稅費 -應交所得稅 遞延所得稅負債繳稅時: 借:應交稅費 -應交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2、思想闡述有問題:遞延所得稅資產,即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形成的,當期應扣除的,未來轉回,不應該計入當期的稅費是對的。

5、遞延所得稅負債,即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形成的,當期應該交的。

6、所得稅費用=當期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當期應交所得稅=按應付稅款法計算的,對當期會計收益和稅務收益進行調整,調整或調減收入和費用。

7、遞延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負債-遞延所得稅資產。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