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夫斯,又一次拯救了湖人|天天新資訊
來源:靜易墨     時間:2023-03-20 22:01:32

里夫斯又一次拯救了湖人,全場35分,第四節11罰9中,單節13分,是湖人贏下關鍵時刻對線仰仗的“巨星”。不夸張地說,沒有里夫斯,湖人在全明星后起碼要少贏3場,若是如此,附加賽肯定沒戲。

里夫斯有這等爆發,還是多少有些預兆。我曾說,里夫斯是“正確先生”,他在攻防兩端做選擇的頭腦都很出色,能保持超高的效率(本賽季有4個月真實命中率超過70%,助失比5個月超過2)。雖然像今天這樣將回合占有率提升到30%以上還是生涯第一次,但身處一支全員時不缺持球資源的球隊,里夫斯本就不需要消化大量球權,以正確的方式,精致地做好分內之事,原本才是他的本職工作。當“超巨”救核心狗命,那不過是一項小小的業務愛好。


【資料圖】

球權增加和球隊信任的提升,肯定是里夫斯釋放潛能的原因之一。上個賽季,里夫斯單次持球時間2.53秒,運1.75下,本賽季提升到了3.37秒和2.48下。到了今年3月份,這兩項數據又提升至4.70秒和4.38下。這是什么概念?里夫斯的定位,從一個偶爾處理球的無球點,提升到控衛級別,使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時間和決策余地。

當然了,這不是大家關注的重點。

有關里夫斯的討論,必然會分化到兩個方向。大部分人會認可一件事:

里夫斯是個聰明的年輕球員,學到了一手流暢的造犯規技法,不但可以頻頻走上罰球線,還反哺了其他進攻手段,進而將他平庸的身體天賦開發到極致。誰都會同意這點。

爭議發生在認可以上結論之后:

所以,這里面到底有多大成分受到了“那次誤判”的影響?

先說結論:

全看立場,不可能討論出結果。

數據確實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我們做出判斷。我們以2023年1月28日為界,有關湖人的罰球數字是這樣變化的:

1月28日之前,湖人百回合24.6罰,湖人對手百回合21.7罰;

1月28日之后,湖人百回合27.5罰,湖人對手百回合19.2罰。

湖人自己的百回合罰球漲2.9次,對手的罰球降2.5次。

是不是找到了足夠的證據?

答案是沒有。理由是,影響罰球數字的因素太多,不是我們簡單控制變量就能得出結論。防守配置、防守策略和執行、進攻方式、球員造罰球的能力,這前后是否發生了變化?自己的,對手的,變量太多,很難全部考慮進來。

另外,以1月28日為分界,76人在此之前百回合罰球24.4次,之后提升至28.9次,增幅大于湖人。掘金的對手自此之前百回合罰球24次,之后為21.3次,降幅也大于湖人。可見單賽季內,自己、對手罰球數字有起落不是湖人自己的現象。不過,湖人兩樣都占,以及,凱爾特人的對手很應景地,在1月28日之后,百回合多罰了3.6球,會讓人感覺事情沒那么簡單。

我們沒有足夠的時間把所有球隊的情況逐一分析,只談湖人,這里有三個不能忽略的重要區別:

1月28日之前,濃眉出席了27場比賽,缺席了23場比賽。1月28日之后,濃眉出席了20場比賽,只缺席了3場比賽,出勤率要比之前好得多。從過往的履歷看,濃眉對攻防兩端犯規相關數字都有重大影響,再考慮到湖人本季沉退為主、造失誤能力聯盟倒數第2的防守風格,似乎能進一步解釋湖人對手罰球少;

雖然詹姆斯在1月28日之前的出勤遠好于之后,但他對犯規相關數字的影響沒有濃眉大;

里夫斯在1月28日之前,場均罰球2.9次,在1月28日之后,場均罰球5.6次,每場有2.7次的差別。實際上,他一個人罰球數字的差別,基本決定了湖人前后罰球數字的差別。

那么,與凱爾特人的那場比賽,跟里夫斯的罰球數字之間,到底是怎么個關系?是那一天的誤判輿論造成了里夫斯的罰球暴漲,還是他的個人罰球暴漲造成了湖人1月28日之后獲利的假象?

這是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

可以肯定的是,造罰球本就是里夫斯的絕技。上個賽季,他造投籃犯規的頻率就已經超過了同位置95%的球員。本賽季,他的權限伴隨賽季深入不斷提升,也就是我們前文說的,定位升級是罰球上漲不能忽略的前提。

但里夫斯目前20.1%的造投籃犯規頻率確實高得離譜,這是可比肩巴特勒的水準,如果只看3月份的水平還要略領先巴特勒——注意,巴特勒3月份造罰球已是炸裂水平——事實上,里夫斯就是3月份的造罰球之王,每次出手能拿到0.828次罰球,3月份總投籃超過20次的球員里,他是第一名。

里夫斯真的強到這個程度了嗎?

如果你不認同里夫斯近一段時間交出的罰球表現,你可以這樣去驗證:

將里夫斯獲得的所有投籃犯規錄像(看你想查到哪個月)研究一遍,圈出那些你認為有問題的部分;

根據NBA投籃犯規吹罰標準嚴格鑒別;

這只是開始。

比賽中的吹罰發生在一瞬間,而實際確保吹罰準確所需的時間要長得多,可以參考挑戰回看錄像所花費的時間。那么,錯判、漏判幾乎必然存在且大量存在,比賽最后2分鐘的裁判報告根本不夠用。想要確認吹罰是否公正,就不能只看一次投籃是否真的犯規,而是要看一場比賽對雙方吹罰的準確率是否一致。也就是說,如果你要研究里夫斯的造罰球,就必須研究湖人所有比賽雙方的每次吹罰。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研究過后,你不能單純整理出一個統計結果,因為沒人可以確認你的結果是否造假。你需要整理出一篇長長的《吹罰報告》,將相關畫面、規則和你的分析解讀整理到報告內。由于這份報告不會獲得NBA官方承認,球迷們又沒有時間細看,且細看的球迷對規則理解也存在差別,結果就是,這份報告除了證明你用了心,在網上吵架時可以更大聲,還是不能得出具有公信力的結果。

這就是為什么,大多數球評都很少聊哨子。即使你憑多年研究錄像和數據的經驗意識到了一些問題,你也找不到足夠的證據,那就只得“疑罪從無”,把分析建立在“NBA比賽在大樣本下相對公平”這個假設之上。而事實上是不是公平,不是我們這個層面要解決的問題。

那么,我寫了這么多,到底要論證一個什么道理呢?

我們再看一組數據:

12.6,11.8,11,10.8,8.5

這是啥?

這是今年可能的一陣5人組的場均罰球,他們分列本賽季場均罰球榜第1,第2,第3,第4和第9。第9這哥們,平時被認為很有哨,罰球多,想不到擺在這個組合里只是小弟。20-21賽季,聯盟平均百回合罰球數21.9次。在調整尺度后,21-22賽季,這個數字穩定在22.1次。本賽季,這個數字漲到了23.7次。聯盟下決心整頓風氣,效果只是讓大家更熟悉了規則,把造罰球的姿勢練得更加標準。

現實就是,造罰球有好處,你很難限制住大家不去琢磨這玩意兒。在頂層球星的示范鼓舞下,精純這項技藝會顯得越來越重要。對很多球星來說,這已經是他們進攻邏輯鏈中不能隱藏的一環,沒有這一環,他們的邏輯鏈不閉合。

到了里夫斯這,給我最大的震撼是,“造”的門檻也進一步降低了。過去奧尼爾才能交出的罰球數字,一個跑跳、體型、對抗并無異人之處的白人小帥哥,靠著中投威脅、點晃時機感也能實現了。于是,“造”作為侵略性的重要組成,跟中投、傳球共同構成了里夫斯閉合的邏輯鏈,“拉開讓我來”,不再成為天賦男們的特權。

如果有得選,我更喜歡一個“罰球只是因為投籃被侵犯”,而不是“投籃為了上罰球線”的聯盟。也有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仍然活躍在聯盟里的歷史級巨星們,他們成名首先是因為擁有一項歷史級精純的技藝,而不僅僅是在流水線上拼裝了一套現代籃球的褒義關鍵詞。對頂層球星來說,即使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們也該抬頭望一眼月亮。

但對一個用盡全力嘗試在聯盟站穩腳跟的落選秀來說,能混出來,還管什么姿勢呢?

這樣就挺好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