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鄉土節俗看到多元一體的中國端午文化_要聞速遞
來源:《中國藝術報》     時間:2023-06-26 15:17:29


(相關資料圖)

“我們的節日·2023福建寧德(云淡)端午海上龍舟文化節暨端午文化座談會”舉辦——透過鄉土節俗看到多元一體的中國端午文化作為福建端午節習俗“云淡海上龍舟競渡”代表性傳承人,鄭長壽這些天對氣象預報中的大雨天氣并不擔心,他說:“端午海上龍舟競渡已經在云淡流傳了近1000年,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天氣都沒有中斷過。”而他的哥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鄭長鈴,正在以云淡村本地人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者的雙重身份,為一天后在這里舉辦的云淡端午海上龍舟文化節作最后的籌備。  6月21日至22日,由中國民協、福建省文聯、寧德市蕉城區人民政府主辦,福建省民協、寧德市文聯、蕉城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蕉城區文聯、蕉城區八都鎮人民政府等聯合承辦的“我們的節日·2023福建寧德(云淡)端午海上龍舟文化節暨端午文化座談會”在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八都鎮云淡村舉辦。李豫閩、李倩、王來文等有關方面負責人,以及周燕屏、吳維敏、何邦恒、黃濤、向柏松、鄭長鈴、蔣明智、畢旭玲、李永新、王曉戈、鐘榮富、陳向萍、宋經等專家學者參加了相關活動。通過深入一線的調研,與會專家學者近距離感受到了云淡本地民眾在端午節俗中所展現出的精神信仰、價值觀念、情感認同,也透過云淡海上龍舟競渡這一端午節俗個案,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多元一體的中國端午文化。  云淡端午平安龍舟競渡習俗相傳源于當地民眾紀念明代在此抗倭犧牲的戚家軍將士,承載著當地民眾對出海順遂、生命健康、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期待和追尋。2011年,此習俗被列入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云淡村被中國民協授予“中國海上龍舟文化之鄉”。與全國大多數地區不同,云淡村的端午節要過兩天,包含農歷五月初四的母船巡海洗港儀式,以及五月初五的母船再次巡海洗港和龍舟競渡活動兩部分。  6月21日,農歷五月初四。隨著海水上升到既定水位,一艘由22人劃動的通體金黃的大型龍舟在云淡村的出海口下水,載著云淡土主宮里供奉的孫圣公牌位開始巡游洗港。這只大龍舟就是“母船”,延續使用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頗為特別的是,這只母船上插了3棵用紅布包裹根部的竹枝。鄭長鈴介紹,這3棵竹枝代表著云淡村“游”“林”“鄭”三個大姓。待第二天龍舟競渡結束后,竹枝要橫著通過村里的街巷,男女老幼會爭著搶下這些竹枝。村民們相信,用這些竹枝趕豬,豬會長得很好,用這些竹枝輕打淘氣的孩童,則孩童身體健康、學業有成。  “云淡海上龍舟母船巡海洗港儀式,集中代表了端午節的‘辟邪文化’,其核心是對鄉土的熱愛。”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福建省民協理事王曉戈表示,當地人通過母船巡海洗港的儀式,把認為不好的東西清洗之后,得以重新出發,體現了中國人的樂觀精神。  6月22日,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在等待海水上漲的過程中,鄭長鈴在云淡村人民廣場上準備了一場別具匠心的非遺展示。除“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莆田梆鼓咚”“南音”“康里百索”等非遺項目,還展出了上百件云淡村傳統漁業和農業工具,并特別在現場保留了一個簡樸的棚子。“每年冬天牡蠣豐收的時候,云淡村滿街都會搭起這樣的棚子,三四名婦女就坐在棚子下挖海牡肉,賣給前來采購的人。祖祖輩輩,這樣親海的生產生活方式一直保留和延續著。把這些古老的生產工具和傳統的生產生活場景展示出來,是想喚起村里人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和自覺。”鄭長鈴說。  臨近中午,隨著一場大雨降臨,母船再次巡海洗港。據介紹,云淡村的母船洗港一共要在附近海域往返7圈,其中前兩圈由年輕人來劃,后5圈由壯年人來劃。把前兩圈母船洗港的機會交給年輕人,意在選拔身體健壯又具有協作精神的后備力量加入漁業生產。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民俗研究室主任畢旭玲為此深受觸動,她認為,通過母船洗港選拔生產后備力量,不僅體現了鄉土文化的傳承,也是當地家族發展的重要支撐,同時也滿足了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正是這樣一個個“小傳統”的不斷延續,構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傳統”。  隨后,海上龍舟競渡活動在村民的助威聲中正式開始。云淡龍舟隊、云淡青年隊、下汐龍舟隊、“上海龍舟隊”,展開了激烈角逐。其中“上海龍舟隊”的成員其實也是云淡村人,他們早年結伴去上海打拼,如今大多事業有成,每到端午節就會專程回到云淡村和家人團聚,通過海上龍舟競渡為家鄉祈福。在福建省寧德市寧川文化研究會會長何邦恒看來,“云淡端午海上龍舟競渡除了擁有中華大地各個區域祈祝安康的共同主旨和激越奮進的共同氛圍之外,更呈現出閩東地區山澤風土所孕育的獨特風貌。寧德的歷史是填海造田的歷史,也是與大海相依相存的歷史。寧德人既得到大海的哺育和饋贈,又浪遏飛舟、搏擊滄海。”  這樣一場雨中的海上龍舟競渡,生動地詮釋了云淡人的性格,也成為中國端午文化的鮮活樣本。在座談會環節,專家學者以“傳承中華端午習俗,促進節日文化發展”為主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提出“保護端午文化的傳統性和地方性”“賡續端午傳承機制,發展端午節時文化”等觀點,同時對端午節的時代意義進行了闡釋——正如中南民族大學教授向柏松所說:“新時代的端午節,以弘揚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為旗幟,以表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為主旋律。一個承載了中國人2000多年苦難與幸福、傷感與歡樂的傳統節日,煥然一新,呈現出人們歡樂安康、熱愛祖國的新風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