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視訊!上海金山打造“好人文化”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時間:2023-04-24 09:51:41

少年喪母、肢體殘疾卻自強不息、建立助殘愛心產業鏈的舉重運動員陸學峰,優秀傷口造口師蔡蘊敏,造血干細胞志愿捐獻者群體,全國文明家庭龔建強家庭……近年來,上海市金山區每隔一段時間就涌現出一個在上海全市甚至全國都有影響的“感動人物”“感動家庭”或“感動群體”。


(資料圖)

金山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好人現象”,源于“好人文化”——不僅“識好人、為好人叫好”,而且“讓好人帶好人、為好人做好事”,潛移默化地形成“好人氛圍”。

在金山朱涇,程國珍創辦的“心啟航”惠民服務社,已經運作了整整10年。“實現100個微心愿”,是這個公益平臺上的特色“公益清單”之一,如今已收集并實現了358個來自不同群體的小小愿望,化解了基層不少困難和難題。程國珍回顧“心啟航”的10年,最為感慨的一句話是:好人好事,只有在“識好認好”的環境里,才能堅持長久。

她說起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曾經有一位單臂殘疾的婦女,提出了一個“微心愿”——想要一臺脫水機,而且在這個心愿的旁邊特地注明:不要洗衣機。面對程國珍的不解,那位婦女說:“我單手可以洗衣裳,但要擰干晾曬,一只手實在無能為力。所以我只要脫水機,一臺完整的洗衣機,就浪費了。”

程國珍說,困難群眾提出的“微心愿”里,充滿了善意和體貼,“為做好事的人著想”,這就是好人文化“識好認好”的豐富“土壤”。如果有人做好事,別人卻不識好,反而“懷疑他是否別有所圖”或干脆視之為“吃飽飯沒事干”,那好人做好事也會“寒心”。

好心對好心,善意對善意。今年已九十高齡的王平老人,以前是金山的一位中學手工藝課的高級教師。他愛學生是出了名的,學生有困難,都會告訴他,他也總是力所能及地解決。如今,不僅學生們的名字他記得一點不差,而且還知道他們現在工作生活的近況。“這些學生多好啊,定期會和我通個電話,聊聊天。”王老師很欣慰地說。老師步入高齡,最大的安慰,就是以前的學生還記得他。這些學生明白,而且也這樣做了。

金山把“好人文化”作為城市建設的精神坐標,多渠道、多途徑不斷加強“好人文化”的挖掘和培育,實現了從原先的“一枝獨秀”到如今的金山好人“春色滿園”的華麗轉身。

找準符合時代精神的好人典型,樹立道德標桿,金山實行“月推季選”,建立好人評選常態機制。自2013年起,充分利用微信等互聯網渠道建立報送平臺,打造村、鎮、區三級聯動、自下而上、梯次推進的推薦評選平臺,充實豐富金山的“好人資源庫”。

對每季度收集到的“金山好人”候選人,當地在金山文明網、“金山文明”等平臺上開設網絡評議專題頁面,廣泛發動機關、村居、學校等單位以及廣大群眾參與投票,將群眾自薦和組織推薦有機結合,做到群眾評、群眾學。由此,發揮好人典型“傳幫帶”作用,文明風尚不斷凝聚。

金山的“好人文化”體系還在進一步深化,正探索建立保障機制,為好人提供更多服務,推動形成“好人有好報”的良性循環和“好好呼應、好好相接”的精神文明運行體系。

當地基層已在實踐中進行嘗試。2017年,朱涇鎮首次把“朱涇好人卡”發放到“朱涇好人”的手中。這張卡中包含了對于愛心市民的“社會愛心”,“好人”們可以享受的社會愛心服務包括:健康體檢、入戶便民服務,生日關愛禮包、全家福拍攝,以及一些旅游景點的免費游覽等。

朱涇鎮相關負責人認為,發放“好人卡”,是社會對道德模范的尊崇和禮遇,更希望由此進一步擴大凡人善舉的正向效應,形成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提倡人人皆可“日行一善”,人人都可成為好人。由好人到好人群體,再到好人基地,好好相連,真正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文明向善之力。    (本報記者李榮)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