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報:新婚之夜她突然“殉情”,真相刺痛無數人:原來,我們都看錯了!
來源:豆貓小娛     時間:2023-02-08 05:01:40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

這句話,通常人用來形容千古愛情梁祝, 新婚之夜她突然“殉情”,看哭了多少人?


(資料圖)

“化蝶”到底是為愛追隨,還是一場自我的“感動”?

梁山伯、祝英臺,兩個人的浪漫, 馬文才背鍋千年,這個男人做錯了什么?

祝英臺出嫁的時候,提出了三個條件:穿縞素喪服、踏北斗星辰、過山伯墳前。

馬文才眼含熱淚,一句“我答應”,瞬間讓人心中酸澀。

別說是三個條件,就算是三百個條件、三千個條件,相信馬文才也會答應。

古代的婚禮,最講究“吉時吉日”。 坦白來講,祝英臺的這些條件,完全都是背道相馳,但馬文才還是答應了。

他不顧家族的顏面,不顧世俗的目光,即便是遭到眾人的恥笑,還是應下了。

如果這個男人不愛,何必這樣給自己一個難堪?

人人都歌頌梁山伯和祝英臺的愛情,將兩個人視為“愛情忠貞”的存在,卻鮮少有人知道,這段感情到底是什么樣的發展趨勢。

政治戰亂的年代,祝英臺常常聽到老人們講述征戰的事情。 雖為女兒身,但每每聽到后,她心中都熱血沸騰。

宛如男兒一般的氣質,那份胸襟和格局,令人嘖嘖稱奇。

祝英臺生不逢時。 處于封建時代的她,只有紅花女工、相夫教子的規矩為伴,這才是員外千金的標配。

自幼喜武的她,沒有資格談論命運,只能系文學詩,來安撫自己的心。

詩書的浸染下,祝英臺才情人盡皆知,整個祝家莊沒有一個人敢自認成為她的老師。

不甘心的她,好言求助老爹祝員外,讓她踏出家門到別的地方求學。 祝員外雖然疼愛女兒,但也深知女兒家不能拋頭露面,直接選擇了拒絕。

于是祝英臺喬裝打扮成為了算命先生,敲開了自己的家門,祝員外沒有反應過來,直到祝英臺笑出聲,他才明白了女兒的良苦用心。

如果繼續干涉,恐怕會傷及父女情,于是同意了祝英臺女扮男裝“求學”。

陽春三月,祝英臺在仆人的追隨下,踏上了“求學之路”, 路途中遇到了一個談吐不凡的公子,這個人就是梁山伯。

知識上的共鳴,讓兩個人一見如故,直接結為“兄弟”,開啟了三年的同窗之誼。

過程中,祝英臺慢慢的喜歡上了梁山伯,每每耳鬢廝磨都會害羞。遺憾的是,梁山伯就像是一個榆木疙瘩,從未懷疑過祝英臺的身份。

兩個人晚上同床共枕,但是對于梁山伯而言,身邊躺著的僅僅只是一個志同道合的兄弟,三年的時間里,基本上都是祝英臺一個人的單相思。

后來因為祝員外父親病重,她不得不回家,臨走之前她想要告訴梁山伯真相。

女追男隔層紗,男追女隔層山,就此拉開了帷幕。

面對祝英臺的表白,梁山伯心中非常的迷茫,因為他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樣的一種感情。

朝夕相處的兄弟,突然變成了姑娘,還是員外的千金,他這樣一個憨厚的人,真的可以自由切換角色和感情?

雖然祝英臺考試失利,梁山伯給予了陪伴和鼓勵,但這些僅僅只是“兄弟情”,與愛情沒有任何的關系。

除此之外, 梁山伯還是一個家境貧寒的人,骨子里刻滿了自卑。

門不當戶不對的愛情,是否可以幸福?反觀當下的婚姻,也許就是最好的答案。

站在我的角度來看,祝英臺和梁山伯,即便真的活了下來,日子也不一定會幸福,男人的自尊心是最隱晦的伏筆。

分別的日子里,祝英臺依依不舍,梁山伯一送十八里, 祝英臺瘋狂的暗示,怎奈何情商不高的梁山伯遺憾曲解了意思。

從這一點來看,兩個人完全不在一個頻道,友情和愛情錯位相對。

十八里已盡,祝英臺已經不知道梁山伯明白自己的心意,于是謊稱自己有個待嫁的小妹。如果梁山伯有心,可以到家中求姻緣。

坦白來講,結合梁山伯的出身而言,他很有自知之明,絕對不會上門求娶。

畢竟兄弟情和愛情,完全是兩個概念,祝英臺終究是錯付了。

閨中露臺上,她日夜等候,期盼著梁山伯可以上門求親。 不成想,等來的卻是“父母之命”的一紙婚約,對方就是馬文才。

站在理性的角度來講,這個男人無論是出身還是家庭背景,都與祝英臺門當戶對。

馬文才出生于太守之家,家境殷實,對祝英臺全心全意,如果沒有梁山伯的存在,也許兩個人也可以走到一起。

要知道,祝英臺一開始沒有拒絕馬文才,更像是報復梁山伯。

如果真的深愛自己的情郎,祝英臺堅持己見,本可以拒絕,畢竟祝員外可以同意她“男扮女裝”求學,勢必會考慮女兒的建議,但是她并沒有。

坦白來講,如果梁山伯沒有再出現,也許馬文才和祝英臺,就是另外一個結局,說不定幸福美滿。

而梁山伯和祝英臺之間,僅僅停留友情,沒有轉換身份,也不會有后續的悲劇發生。

三年的同窗生活, 馬文才雖然沒有走進祝英臺的心,但也不是一個十惡不赦的縱跨子弟 ,反而全心全意的對祝英臺。

后來,兩個人的婚訊,傳到了梁山伯的耳中,傷心欲絕的他大病一場。

在當時那個年代,婚姻都是父母之命,當事人沒有選擇的機會。最終祝英臺送走了梁山伯,兩個人哭的觀眾心都碎了。

后知后覺的梁山伯,思念成疾一病不起,寫下血書最終郁郁而終。

祝英臺得知這個消息后,整個人悲痛欲絕。 3年的單相思終于得到了回應,她一發不可收拾的陷進兩個人的愛情中。

坦白來講,每一個合格的前任,都應該放手成全。就像是梁山伯,明知道祝英臺已成定局,還要藕斷絲連,多少有點“矯情”。

如果是真的為了祝英臺好,為何不繼續做兄弟,甚至書信往來中,刻意點出自己已經“沒救了”,給對方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這真的是愛?

短時間內回應3年的單相思,如此的強烈讓人有些費解。

徒增悲傷的過程中,更改不了結局,還因為失戀而病逝,梁山伯的這份愛過于“沉重”。

反觀妥協的馬文才,從感情的角度來講,他和梁山伯處于一個起跑線,也是同樣時間直到真實身份的人。

追求自己喜歡的女人,勇敢一些做錯了什么?

怎么就好端端的成為了“破壞者”,要知道人性自私,換作是我們,即便知道沒有結果,都想要爭取一番,怎么這個男人就成為了罪魁禍首?

如果不是愛慘了祝英臺,馬文才怎么會答應,在花轎上放祭祀燈籠。

結婚是祝英臺一生中的大事,反過來講,也是馬文才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但是為了愛他全部的都答應了。

坦白來講,祝英臺真的嫁給了梁山伯并不一定會幸福。 有情飲水飽在時光的沉淀下,也會更改曾經的味道。

梁山伯是祝英臺的初戀,是她心中的不甘和掙扎, 馬文才才是最無辜的人。

這三個條件,如果放在當下這個社會中,我覺得沒有哪個男人可以接受。

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妻子身披孝服,去看望自己已故的情郎。

馬文才的內心比梁山伯大,他真的愛祝英臺到骨子里了。

新婚之夜,妻子在別的男人墳前哭的肝腸寸斷,最終跳入墓葬之中成為兩只蝴蝶,馬文才成為了最大的笑話。

兩只蝴蝶翩翩起舞,承載了眾人對愛的“期望”,感染了無數人。

這樣的幸福完全是建立在馬文才的痛苦之上,自私和真愛交織在一起。重溫這部經典,我多了一絲惆悵。

三角戀中,梁山伯什么都沒有做,輕松得到了祝英臺的心。 馬文才做盡了愛祝英臺的事情,最終淪落成為笑話,他做錯了什么?

都說愛情沒有先來后到,但是在我看來,出場順序太重要了。

如果最開始,祝英臺遇到的是馬文才,而不是梁山伯,會不會是另外一種結果?

“梁祝”的愛,每個人都刻骨銘心,被兩個人的勇敢和堅定感染。 諷刺又蒼白的是馬文才背鍋千年,成為了一個尷尬的存在。

我覺得愛一個人沒有錯,對此你怎么看?

關鍵詞: 父母之命 是什么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