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藝術學門類專業目錄調整?一起來看看
來源:中國教育報     時間:2022-04-11 15:42:42

編者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新版《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目錄(征求意見稿)》公布后,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討論。討論的焦點之一,即在于變化最大的藝術學門類。為此,高教周刊邀請有關專家以“戲曲與曲藝”專業學位設置為例,解析藝術學門類專業目錄調整背后的人才培養邏輯。

2011年版學科專業目錄中,藝術學門類下設5個一級學科,分別為“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和“設計學”。而新版僅下設1個一級學科“藝術學(含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美術、設計等歷史、理論研究)”,以及“音樂”“舞蹈”“戲劇與影視”“戲曲與曲藝”“美術與書法”“設計”6個專業學位。調整的目的為何?廣大高等藝術教育工作者該如何看待?

藝術專業學位類別和一級學科并列

鮮明體現分類發展意圖

新版藝術門類學科專業目錄編制最大的亮點,在于專業學位類別和一級學科并列,而且在數量上占明顯優勢。

學科突出知識分類,重在學術傳承和知識創新;專業學位突出社會需求,是知識、技能與實踐創新能力的統一。這種統籌設置模式體現出國家對高層次藝術人才培養的戰略思考——加快加強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發展,著重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術技能型藝術人才。

6個專業學位中,“戲曲”“曲藝”“書法”的位置突出,表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高等教育體系中獲得了應有的地位。這一調整,是我國文化自信的高度體現,更是藝術人才培養的“破冰”之舉,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以“戲曲”為例。1917年,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延聘昆曲大師吳梅入北大講授戲曲,是戲曲進入現代高等教育的肇始。吳梅精心指導,培養出了以任訥、王起為代表的著名戲曲學者,也培養出了以盧前為代表的以藝術實踐為主的詞曲名家。同時,他還教授梅蘭芳、韓世昌昆曲劇目表演。自吳梅之后,大學鮮見能融學術人才培養和戲曲職業教育為一體的教師。民國時期的戲曲學術研究在大學中扎根,但戲曲藝術人才培養卻與高等教育無緣。新中國成立以后,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傳統藝術遺產,文化部創辦了第一所公立戲曲學校,戲曲藝術人才培養從此正式進入現代教育序列。70多年來,我國戲曲教育取得了持續發展。從專科到本科,再到2005年藝術碩士專業學位的設置,戲曲藝術高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初具規模。

2005年以來,藝術碩士戲曲領域人才培養取得了一定成果,毋庸諱言,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很突出的一點,專業學位碩士應該培養應用型人才,但實際上,無論是培養口徑、培養定位,還是招生錄取、科目設置,都與學術型人才培養缺乏必要的區分。

新版學科目錄中,將專業學位類別與一級學科并重,旨在矯正普遍存在的觀念誤區,強化學術型人才與應用型人才必須分類發展的意識。同時,“戲曲與曲藝”成為獨立的專業門類,可以設置博士專業學位,為更高層次戲曲藝術實踐人才培育開創了可能。這一目標導向,將倒逼戲曲專業學位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最終推動實現學術型人才與應用型人才的分類培養。

單獨設置“戲曲與曲藝”專業學位

依據源于現實與職業取向

當下,有一些質疑的聲音,認為“戲曲與曲藝”專業學位設置缺乏學理依據——既然設有“戲劇與影視”專業學位,就不必再設“戲曲與曲藝”,戲曲本身就是戲劇的一種。

戲曲當然是戲劇之一種,這是常識。上世紀初,人們用“戲劇”(偶爾也用“戲曲”)來指稱古今中外的裝扮表演藝術,說明人們觀念中是將中國傳統戲曲與西方以及其他民族戲劇視為同一大類的。只是到了上世紀下半葉,隨著話劇在當代戲劇史和學術史上的地位越來越高,逐漸形成了一種狹義的“戲劇”概念——專指西方戲劇以及學西方戲劇的“話劇”。然而,令人困擾的是,人們在使用狹義“戲劇”概念的同時,也在使用廣義“戲劇”概念。

在以往的學科專業目錄中,“戲劇”偶爾作為廣義使用,如“戲劇與影視學”,但更多的是作為狹義使用,指的是西方戲劇和話劇,如1990年版“戲劇學(附戲曲學)”、1997年版“戲劇戲曲學”。戲曲與戲劇是“附”的關系、并列的關系,都表明這里的“戲劇”是狹義的。從“附”到并列的變化中,我們還能看到老一輩戲曲學者將“戲曲學”從“戲劇學”中獨立出來的努力。因此,新版學科專業目錄將戲曲與戲劇(狹義)分列,正是延續前輩學者努力尋求傳統戲曲獨特地位的結果。

實際上,“戲曲與曲藝”專業學位獨立設置,也有著現實的、職業面向的依據。

分有分的理由。“音樂”與“舞蹈”兩個學科之所以要分開,是因為相互之間重合度不高。同理,學話劇和影視表演,與學戲曲表演,在現實職業選擇時也并無多少重合。戲曲作為極具民族特色的戲劇藝術,對身體技術要求極高,需要從八九歲時就接受嚴苛的高強度訓練,然后才能掌握四功五法,從而進行完整的舞臺藝術創作。這決定了戲曲藝術人才培養,從演員的身體要求,到課程設置、訓練方法,有著一整套與話劇、影視藝術截然不同的體系。

合有合的原因。戲曲與曲藝的行業親緣關系深厚,很多戲曲劇種就是由曲藝發展而來的。因此,將戲曲與曲藝歸屬在一類,從人才培養和職業面向上,正如把它們和“戲劇(話劇)與影視”分開一樣,有著充足的現實理由,更有利于應用型藝術人才的培養。

明確專業人才培養口徑與方案

致力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

相較于2011年版的藝術學門類學科專業目錄設置,“戲劇與影視學”一級學科在新版中消失了,變成了“藝術學”下面的二級學科,即“戲劇學”和“影視學”。對這一調整也有不同看法。

這里,我從戲曲學研究者的角度提點個人看法:學科設置中僅見“戲劇”沒有“戲曲”,同時在專業學位中將“戲劇”“戲曲”分開,容易造成“戲曲”只剩下專業學位的誤解。

戲曲是專業,也是一個學科。從王國維以來,現代學術意義上的戲曲學科奠基,至今成就斐然。“戲曲學”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戲曲與曲藝”專業學位以培養實踐型人才為主。按照新版學科專業目錄,關于戲曲歷史、理論的學術研究,仍然存在于“藝術學”這個一級學科中;而“戲曲與曲藝”雖然重在培養應用型人才,但博士專業學位高層次人才要求具備很強的創新,離不開對專業知識和技術能力的研究,因而也必須具備藝術學的基本素養。不過,戲曲博士專業學位所從事的研究,重心不是戲曲史論,而是藝術實踐本身,應當通過產教融合等方式,邊研究邊探索高質量藝術品的創作與生產。

“戲曲與曲藝”專業學位的獨立設置,必然會推動“戲曲與曲藝”專業學位的健康發展。新版學科專業目錄也強調了先試點,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的原則。

當前,有關部門以及相關高校應當積極謀劃,明確專業學位人才培養口徑和方案。首先要考慮的是將分類發展原則貫徹到招生錄取環節,包括“戲曲與曲藝”在內的6個專業學位,需要以專業技能考查而非以文化課為核心。同時,還應拓展招生渠道,尤其是鼓勵沒有本碩學位、具備二級演員以上職稱,有志向從事藝術創新研究和實踐的從業者,以同等學力方式報考“戲曲與曲藝”碩士、博士。通過這種方式,讓一批有著深厚藝術積累、專業能力強的戲曲從業者有獲得更高學歷教育的機會,從而成為高層次藝術人才的生力軍。(作者:吳新苗)

關鍵詞: 藝術學門類 專業目錄調整 人才培養邏輯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